如何从耳根入手修行?

问:

南无阿弥陀佛。请问法师,都说众生的耳根比较圆融,修行时是否可以从此处着手?然而因为耳根之利,音声入耳成为声尘,却由此得了障碍,那么该如何修呢?

净宗之声:
《首楞严经》说,有二十五圣自选圆通,最后选定耳根圆通是最殊胜的,所以,可以从耳根圆通开始入手修行。不过这仍然是在圣道门修行中,比较选择耳根更容易。至于说“耳根很利,由音入耳成为声,又产生分别、障碍,那怎么修行呢?”这是因为不了解修耳根圆通的方法,可以讲方向错误了。

修耳根圆通有两句关键性的话,叫作“反闻闻自性,性成无上道”。第一句讲修因,第二句讲结果。“反闻闻自性”,“反闻”就是方向调反过来。比如我们听声音,周围哪里有击鼓、敲锣、别人说话,我们的耳根就追过去,心就往外走,去听那个声音,然后认为“这里有一个声音,被我听着,我来分别它是好是坏,对我什么态度”等等,由此产生很多烦恼。这当然就错了。

“声”是一种尘,六根对六尘,耳根对声尘。之所以称为“尘”,因为它是一个客尘对象,尘就有染污、有障碍,像镜子蒙尘就不亮一样。耳朵寻着声尘过去,产生耳识,就是耳朵听到声音的心识了别,“声音好听不好听,对我态度怎么样……”根和尘结合产生一种识,这是根、尘、识三个方面。常人都是这样,外面的六尘结合六根产生六识把内在的家财给夺走、偷走了,叫作六贼,哪谈得上什么修行?

修行恰恰相反。修行的方向要反过来,“反闻闻自性”。

“反闻”是闻什么呢?不是闻外面的声音,要“闻自性”。因为一听外面的声音,就不是反闻,而是跑出去了,六根奔逸六尘,泄露自性,心往外跑。“奔逸”,“奔”是奔驰,“逸”是逃逸,逃到外面。这要打个比喻,不然很难理解。比如一面镜子,照外面的树,如果往外看那棵树,就投射出去了;要反过来,回到镜子的本体,看这棵树的影子,是这面镜子的光明具有这样的功效。

我们之所以能听到种种声音,就是我们的心投放出去,而且因为我们有“闻性”——闻的这种本体和功能。回过来探求这种闻的本质,它是不动的。比如你听到声音,这是一种听,跑到声音那里去了;你听到寂静,也是一种听。所以,闻性是超越声音的存在,更不在里面分别哪一个好哪一个坏,这完全是我们妄想心识的一种分别作用。

闻性本身就像镜子一样,“胡来照胡,汉来照汉”,外国人就显示外国人,中国人就是中国人,男女、美丑,这面镜子并不做分别。闻性的当下也是不分别的。男声、女声,打鼓、敲锣,无论什么声音,它都是客观、平静、如实地接纳,反应出来而已。所以,反闻就不是在声音这个地方去了别、辨识,是回到我们能够听闻声音的觉性,闻也是一种性。我们的觉性通过六种感觉器官,眼睛叫视觉,耳朵叫听觉……它是有觉性的。我们是来感受闻这种听觉的觉性,这样就不会被外面的声音所飘夺。不会一听到声音,“哎呀,怎么怎么地”,那就完全颠倒了。之所以轮回造业,都是根、尘、识向外奔逸产生的结果。所以,修行是要反闻闻自性,这在《楞严经》中有详细的说明。

如果用这种功夫的话,各种声音的起起灭灭,你都不会被它所动摇。起起灭灭是外面生成的虚妄影像,能够观察、觉悟到这种起起灭灭的闻性,一定是不生不灭的。因为如果它也生了,比如你闻到一个打锣的声音,声音就变成了这个打锣声,那击鼓的声音你就听不着了。东边打锣,西边击鼓,左右上下都有声音,你同时都能听着。这说起来就有点多了。

所以,后面一句说“性成无上道”,是说这个“闻性”,从“性”上入手才能成为佛,成就无上觉道。

我们都是反过来在外面寻找,“这个声音怎么样,那个东西怎么样”,都是著这个相,不是在“反闻闻自性”的“性”上用功夫,这完全错了,叫作“蒸沙求饭”,“因地不真,果招迂曲”。说这些也就是大致的理解。

以我们凡夫来说,真正用功还是回归到念佛。近代印光大师提倡“十念记数法”,念得清楚,听得清楚。就是听佛号听得清楚、听到内心,等于是把耳根圆通多少也用一部分。这是一个技巧性的问题,不是主要的。

净土法门的修行,如果这些你做不来,没有这样的智慧,没有这样的定力,那你就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,仰仗佛的愿力往生净土,这样就可以了。这是最简单、最殊胜的法门。

《首楞严经》是一部非常微妙、大乘无上的经典,它指出我们当下的身心存在着不生不灭的佛性。我们如果能了解它的义理,确实是能安心的,同时也能加深我们对佛法的认识,建立对佛法正确的知见,以及了解种种修行的方法。

我个人也很喜欢读《首楞严经》,但这不是净土宗的正依经典,它是通途大乘法门,了解一下而已,没有条件也可以不看。这部经典传入的时间比较晚,我们的祖师,像善导祖师,在他的时代还没翻译过来,所以他是没读过的。其中最重要、跟净土相关的,就是《念佛圆通章》中“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,得三摩地,斯为第一”,这是大势至菩萨所选的。所以净土法门还是以念佛圆通为主。

继续阅读相关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