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终一声十声得往生,为何助念数小时?

问:

临终之机,下至十声,便得往生,为何每次为亡者助念,时间却要几个小时?

净宗之声:
这个问题,从三个方面来回答。

①从佛这一方面;

②从临终人这一方面;

③从助念者这一方面。

 从佛这一方面来说,不管众生念一声十声、念一辈子,每一声称名,念念称名,佛都以本愿光明摄受,前来接引、加持,可以讲念念不空过。所以不要说是临终,即使是平生也一样;不要说下至十声,即使是一声也一样。往生功德在这句名号当中,都是圆满具足的。

 第二,从临终人(临终之机)来说,这个临终之机有没有念佛呢?如果临终之机本身在临终就念一声十声,当然万事OK了,都已经往生了。我们之所以助念,是怕他没有完成一声十声念佛。

这种情况又分几个:

第一个就是临终之机他一生不知道有念佛,那我们临终助念的时候,就要从这方面来下手;

• 或者,他虽然知道,但是他不相信有净土、有阿弥陀佛,他知而不信;

第三,或者信而不念,观念式的——“哦,你们告诉我有”,但是他自己没有发起真实愿往生心,也不念佛;

或者,虽然念而中断、怀疑,念一念又不念了,有所怀疑。

在这四种情况下,虽然佛有这样的功德和救度力量,但他是不容易得到利益的。不知,不信,不念,念而中断、怀疑。这是第二部分。

 第三,从助念人来说,助念人就要针对他这种情况。

•  不知者令其知。让他知道有极乐世界、有阿弥陀佛,知道人生是苦、有轮回等等。

不信者要令之信。要信轮回是苦,要信极乐是乐,要信自己绝对轮回,信靠阿弥陀佛决定能到净土清净世界。

不念者令其念佛。他不念,或者不方便念佛,或不知道念,或者是心力不够,很弱,那我们在旁边助念,引导他,协同他一道念佛,这叫助念。没念令他念,带他念,一句一句,速度快慢等等。

• 不愿者令愿、有怀疑者令不怀疑。或者,他虽然念,但我们带着他就不至于中断。如果有所怀疑,或者有别的障碍,我们也要帮他排除,让他心中不生障碍,愿生心不断、真实,这样就能达成往生。

助念者的工作,要完成这一套过程:不知者令知、不信者令信、不念者令念、不愿者令愿、有怀疑者令不怀疑。一直让他达成念佛往生,这也是一个系统的过程,即使花上一天一夜也不算长。

往生成佛多难啊!多大功德啊!一天一夜就达成了,这也不算长,花几天几夜仍然很短。但不是说阿弥陀佛要求我们要这样,说要花这么长时间才可以往生,不是这样的。我们这样做,是要帮助临终人达成所谓一声十声的念佛。

从助念者的角度来说,有几个方面。

 第一,就是万全之策,这样做是把稳保险系数。如果你来了之后,念一声佛就走了,那他听到没听到啊?他有没有跟着念啊?有没有愿生心啊?所以,要有万全之策。

 第二,我们来助念的人,也不知道在念了这么多声当中,到底他在中阴身的状态,还是在昏迷的状态,还是在哪种状态、哪种心境下,他就真的起了愿生心,内心也念佛了,甚至他都看见佛来,跟着佛走了。他如果没有讲出来,我们助念的人没有他心道眼,没有他心通,没有神通力,就不知道他到底有没有往生,不知道他什么时候、在什么样的状态下跟着佛往生的,所以,为了万全之策,我们就多念,时间长一些。这是第二种情况。

 第三,适当的表达。我们来给别人助念,不管是道友,平常的莲友,还是亲属家眷,还是说别人介绍我们来念佛,总不能跑来说“哎呀,念一声十声吧”,我们在世间人的情感上,表达总要恰当。人家整个家庭有亡人,都在茫然无助,甚至在哀泣、悲嚎当中,那我们来念佛,总要有一个适当的表达,念上几个小时,这是种法事嘛,也是正常的。

 第四,不光是对亡者要助念,而且还承担着抚慰亡者家属的职责。因为生死离别对一般人来讲,都是一个重大的人生痛苦事件,如果没有佛法上的支撑,家眷都会茫然无助,内心很恐慌。我们来了,如果就念一声十声,然后就走了,这显然不庄重,对家属也不恭敬。我们通过为他们这样做,家属的心情就得到了舒缓,感到为亡故的某某人,请了这么多法师、莲友来念佛,念得这么认真,他自己内心也感到有所交代、对得起、有所表达。这对于家属也是一种安慰、引导。

所以,从总体来讲,保持一定的时间,比如八个小时、十个小时——当然也要看现场具体能够允许的,这样,从世情,从佛法,从整个仪轨,从对临终者的关怀,都显得比较完整、圆满。

另外,从佛教来说,也引起别人的尊重。如果你来了,助念一声十声、一两分钟、三五分钟就走了,那么世间的人并不了解,你即使有他心道眼,知道决定往生,也要拉长时间,因为他们没有这样的信心,他们会觉得“连你们都这样糊弄我,这样忽悠我,你们自己对佛法都不庄重,都不诚恳,那我怎么能起信心呢?”所以,我们去助念,要很正规,即使知道他已经往生,也要有相应的助念时间段。

继续阅读相关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