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人经常见到极乐世界是不是真的极乐世界

问:有人文化不高,不懂得多少佛理,但是他好像经常看见极乐世界的景象。这会不会是真的?

答:是真是假不好说,因为这是传话,我们没有和他本人见面作详细的了解。就这个问题,略作以下五点说明。

第一,他所说的境界是否与《无量寿经》《阿弥陀经》《观经》所描述的相吻合?如果不相吻合,毫无疑问就不是真的。如果相吻合,这里也有细微的分别:如果我们不细心体察,三部经所描写的净土景象和天界好像差不多,都是种种庄严,快乐自在;它们的差别在哪呢?净土是真实无漏境相,它的本质是无漏的,是清净无染的,而天界的境相是有漏的。但是,人类的语言形容天界都不够,俗话说“此乐只应天上有,人间能得几回闻?”来形容佛的境界当然更不够。所以,如果仅仅从语言来看,我们很难知道到底是不是佛的境界。

人类的语言表达,如果比喻为一根三米长的竹篙,我们拿这根三米长的竹篙去量十米深的湖,再去探大海,得出的是同一个结论:深不见底。但是,十米深的湖泊和无限深广的大海,两者其实是无法相比的。

所以,如果和经典明显不吻合,很容易判断不是真的;如果跟经典说的很相像,我们就要非常审慎地判断。当然,我们还是凡夫,不能像《观经》讲的证入极乐境相,自己都没见过,也很难给人家判断,只能根据经典的教理作大致的推断。

第二,如果真的见到极乐世界的真实无漏境相(不一定要见佛菩萨,因为依报正报是一体的),他内心一定有决定往生的法喜。极乐世界真实无漏境相,《观经》十三观,尤其第三观开始是真观,每一观成就都灭无量罪业;不要说心中常常观想浮现,就是一次观想成就都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所以《往生论》说“起观生信”,能这样观,就决定能生起往生的信心。

这和《大经》讲的“闻名信喜”是一样的。闻说阿弥陀佛名号,信心欢喜。欢喜什么呢?“即得往生,住不退转”,欢喜决定往生。名号说的是阿弥陀佛本愿生起之本末,是从义理方面来说的;观是名号具足的一切展现为净土的境相。闻和观,它们的本质是一回事。闻名能够信喜,观极乐世界也决定有往生的信心。

第三,如果他见到极乐世界的真实无漏境相,也会转入专修念佛。经典说,观想阿弥陀佛、极乐世界成功了,见到阿弥陀佛说“欲来生我国者,常念我名,莫有休息”,转入专念阿弥陀佛。依善导祖师的解释,整部《观经》的意趣也是由观佛入念佛。经云:“以观佛身故,亦见佛心。佛心者,大慈悲是,以无缘慈,摄诸众生。”

《往生论》说三严二十九种是愿心庄严,如果我们观想见到极乐世界种种依报庄严、正报庄严,就能体会阿弥陀佛的愿心庄严,就能体认到阿弥陀佛称名往生的大悲本愿。佛心就是佛的四十八大愿,尤其是第十八根本大愿,愿一切众生称名往生。所以,如果观想成就,一定会专修念佛。

第四,如果他所见的是真实无漏境相,他在现实生活中体现出来的,一定是比较调柔、柔软、慈悲。如果一个人经常观想或见到极乐世界,生活中却还是烦烦恼恼,跟一般人差不多,甚至还不如一般人,没有体现出谦卑柔软、调柔慈悲,这是说不过去的。

《无量寿经》有“触光柔软愿”,蒙触阿弥陀佛光明照耀,“身心柔软,超过天人”。“身心柔软”就是内心展现出慈悲、柔软,这和前面所讲的往生决定、专修念佛有密切的内在联系。内心有决定往生的法喜,展现在外就有谦卑柔软的形态。

经中说“如染香人,身有香气”,极乐世界种种的依报庄严、正报庄严,是阿弥陀佛历劫修行的无量功德妙香所构成。如果观想见的是真实无漏境相,当然这种香就会熏染我们,即使我们是凡夫,身上也有阿弥陀佛的功德妙香,这种功德妙香所体现出来的,就是谦卑、柔和、柔软。

当然,每个人体现的深浅程度不一样,这和他本人的个性、宿善也相关,但就某个具体的人来说,他以前什么样,现在什么样,前后一定有改变,一定变得更加慈悲、柔软。

第五,《念佛感应录》中或者古今记载的一些见到极乐世界的感应,应该是在真假之间,有些是真的,有些不全真,但也不全假。什么意思呢?他还没有完全观到极乐报土本身真实无漏的境相,就好像《观经》从“日想观”“水想观”然后到“地想观”,“地想观”先有粗观,就是“教我思惟,教我正受”,先是粗略的,观前方便的,最后才是正观,就是正受。一般所显现的种种境相都属于假观,这个“假”不是虚假的意思,是指不够真实,是相似境界,是向真观的过渡。随着观的深浅,所展现的境相就有粗略或微妙的不同,所以表达的都不太一样。

所谓不完全真实,是没有进入真实无漏境相,甚至类似于天界,或者是历劫以来存在于自己八识田中的一些业种子的显现,种子成为现行,显现这种境相。有人误以为是极乐世界的景象,就说“我经常见到极乐世界”。甚至也有一些是幻相、妄想,但是他本人并不知道。我曾经就遇到一位,我们坐在一个房间,他经常指着房间的一幅中堂说:“你看,菩萨从中堂里面出来了,你看不见吗?”这明显就是有毛病的,但是他自己不知道。

所以,如果我们不了解教理,不了解这些细微的地方,就很难给予回答。

继续阅读相关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