问:千年暗室,光至即明。众生称念一声“南无阿弥陀佛”圣号,即得弥陀无量功德。那众生面对世事,为何依然会贪瞋痴慢疑五毒俱起呢?此时弥陀清净之德行为何全无踪影呢?名号的实相之力为何破不了众生的虚妄之心呢?恭请师父开示。
净宗之声:这个问题问得比较深。一开始打了一个比喻,这个比喻是佛经里常用的,在《往生论注》里也说到,“譬如千岁暗室,光若暂至,即便明朗;暗岂得言在室千岁而不去耶!”
这里“光明”代表弥陀的名号,意思是既然我们一念佛,佛光一照,心中都明朗了,那为什么还有贪瞋痴慢疑呢?问题从此而来。
先就这个譬喻来说明,可能比较好懂一些。就是说,我们念佛,心中一片明朗,就像房间里黑暗消除了,但是桌子、板凳等这些家具是不是还存在呀?
念佛人心中有大喜乐,有大希望,有大光明,有大安慰,知道自己决定往生净土,这就是“即便明朗”;至于说还有一些凡夫当体存在的习气余波,那就像桌子板凳一样。
当然,这个譬喻主要是说明,我们过去的业报成为今天的现果,所以佛不可能除我们现在这个果。现在的身心果报,到了净土就完全转换;目前,是过去世的业报到今生的相续。而凡夫本身就是“五毒”这样一种生存表现形式。
五毒,以众生来看,觉得好像是障碍,很不好;但是以佛的眼光来看,五毒的本性仍然是佛性。也就说,“五毒”,佛光照来,它们是透明的;而在众生这边是不透明的,好像被覆盖了。所以“千年暗室,光至即明”,这是毫无问题的。
在善导祖师最著名的“二河白道喻”当中,就说中间一条白道,两边水火二河。水火二河就代表贪瞋痴慢疑,它不时地会过来——火河烧白道,水河又湿白道。
所以,当我们面对世事的时候,仍然会有贪瞋痴慢疑。当五毒俱起的时候,就好像水火二河浇了、烧了白道一样。可是白道并没有消失,它只是表面被覆盖。
也就是说,白道就是我们念佛的功德,即使贪瞋痴慢疑俱起,可是功德的本体仍然存在,并没有消失。
如果以佛教专有名词来说,就是种子和现行的关系。当贪瞋起现行的时候,念佛就给抑制住了;当念佛显明的时候,贪瞋也给抑制住了。虽然贪瞋被抑制住了,但它只是没有起现行而已,其实它的种子还在,遇境逢缘,它又会冒出来。
所以,今生我们一定是贪瞋水火二河和白道同时并存的状态,这就是所谓“机法深信”。
“机”,仍然是贪瞋烦恼的众生;“法”,丝毫没有改变,就是愿力的白道、名号无上的功德。这两点一定是同时并存的。
所以,并不是说“名号实相之力不能破众生虚妄之心”,应该说已经破了。为什么?得大安心自在。这个安心自在才是真实之心。面对生活当中的人事,起一些烦恼,本来就不真实。本来不真实,本来虚妄,也不需要破。
昙鸾大师说“不断烦恼得涅槃分”,就是说弥陀的救度之所以神妙,即使在众生这边没破,也无所谓;因为在佛那边无所不破。将来往生净土之后,彻底究竟地破灭。
所以,破众生虚妄之心,有几个层次:
第一,就本体,原包样,不必破也可以;
第二,根本已破,得安心自在,依这句名号得无生法忍;虽然枝末仍然有一些贪瞋痴慢疑,但这些余党到净土以后会被彻底扫除干净。
另外,功德有体有用。就是说,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,信愿往生,这句名号功德的全体我们都得到了;但是这句名号的功德在凡夫身心上的作用,受制于我们的业报之身,还不能完全展现出来。
以阿弥陀佛强大的誓愿力,决定往生,这是根本大用。但是在众生这一边,受制于无始业力烦恼,遇境还会是老脾气。但是这些也在慢慢消减当中,或于今生得三昧,如善导祖师;或于临终上莲台,致使妄念为体的众生,乘莲台时,能翻妄念成为觉心,彻底明悟。
好,南无阿弥陀佛。
继续阅读相关标签: 念佛、想不通、贪嗔痴